在外界对中国货币政策是否超调的疑虑声中,中国央行下属的金融时报周一刊登署名文章称,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常常是财政赤字的压力,解决好当前的通胀需要财政部门与货币当局的全面协调,应控制好财政支出.
署名中国人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副行长张运军撰文称,长期的赤字与国债融资依赖会使财政部门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通贷膨胀支持者,因此在中央银行意识到通货膨胀压力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时,财政部门往往会有不同的声音.
"众所周知,通货膨胀会使债务人受益债权人受损,而多数情况下财政部门都是最大的债务人."称,只要通货膨胀率高到足以使实际利率为负值,财政投资的各种低回报甚至无回报的项目,都可以通过土地,建筑物等资产的溢价而实现帐面盈馀.
这样不仅提高了债务偿还能力,而且可以通过重新评估,重新抵押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增强支出扩张的"可持续性",自然易于为各级财政所乐于接受.
根据财政部年初的报告,2010年末,中央财政国债馀额67,526.91亿元人民币,今年发行国债规模为9,000亿元.
**货币紧更须财政支出紧**
中国政府年初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稳定物价总水平是今年宏观调控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中国今年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
不过中国总理温家宝于上月底出访欧洲时表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控制在4%以下有困难,经过努力控制在5%以下可能做到.
中国第一季GDP同比增长9.7%;5月CPI同比涨5.5%,创34个月新高.国家发改委官员近日表示,6月CPI同比涨幅将高于5月.
文章指出,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中,财政从紧是货币从紧的前提条件,对财政支出的控制,不仅可以减少货币投放,而且有望减少连带的货币创造.
"在当前通货膨胀问题日趋严竣的大背景下,应当从严控制财政支出,努力缩小财政赤字,果断停止那些社会效益不高,投资回报率较低以及社会总成本过大的建设项目,把有限的财政资源集中在真正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文章称.
文章指出,还应改革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与激励指标,建议在政府考核体系中,将"GDP"改为"GDP减除当期投资".因在GDP的构成中,当期投资最易于直接控制,各级政府往往倾向于大幅增加投资,致使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盲目上马,财政支出和信贷投入巨大,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
文章分析称,这一行政成本很低的改革不仅可以缩减财政赤字,缓解通贷膨胀,而且可以改善投资结构,因有效的投资会带来收益仍然会得到政府支持,低水平低效率的投资会被排斥.
此外,还应提高央行的独立性.央行应当是维护币值稳定的第一责任人,但在"大财政,小央行"的格局中,这一职责难以得到有效履行.
中国央行为了控制通胀,从去年底开始密集采行紧缩政策,过去八个月期间共上调九次存款准备金率,幅度达4.5%,并且升息四次,每次上调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